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

郭雪湖《南街殷賑》底稿及郭松棻遺作《驚婚》

到北美館參觀「凝望之外/典藏對話」館藏展,因為想去看看膠彩畫家郭雪湖1930年畫作《南街殷賑》的草稿。今年農曆大年初一(1月23日)郭雪湖以105歲高齡仙逝,繼與他同獲日治時期「台展三少年」美譽的陳進和林玉山之後離開人間。「凝望之外/典藏對話」標榜同時展出「台展三少年」畫作,也另闢專區展出北美館典藏的郭雪湖所有畫作(共八幅),包括知名的《圓山附近》、《圓山附近下圖(底稿, draft)》,以及我最想看的《南街殷賑》、《南街殷賑下圖》。


進入展場,首先吸引我注目的,是去年以95高齡辭世的攝影家林壽鎰先生於1955年拍攝的電影明星《張美瑤小姐》。張美瑤女士也是在不久前過世,她年輕時,非常清純,非常美。攝影將人的美好凝結在瞬間,化剎那為永恆。

也看了好友連建興2008年近作《失落的領腳》。他還是以一貫細膩的筆觸,描繪魔幻寫實夢境般的場景。現實生活裡,被朋友們暱稱為「泡泡」的連建興,性格並不像他的畫作這般陰鬱。

走入令我摒息的郭雪湖紀念展區,在裡面流連忘返。郭雪湖的繪畫技法,藝術史學家稱其為「雪湖派」,其繪製輪廓和設色的筆法,近乎中國唐代的繪畫。易言之,郭雪湖以「勾勒填彩」描繪畫作,先以黑墨細筆勾勒出景物的輪廓,再填入顏彩。他於1928年繪製《圓山附近》之前,每天到圓山附近觀賞當地的風景,整整看了六個月的時間,才畫出底稿,又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再去觀賞圓山的風景之後才完成彩繪,以深淺濃淡不一的綠色,極為細緻的筆法描繪出樹林、稻田、農人、花卉、橋、雲朵與飛鳥,其細密畫風使遠景與近景產生分明的立體層次。


《南街殷賑》則是我到北美館看了一次又一次的畫作,這幅畫是所有台灣畫家的作品中,我最喜愛的一幅畫。而我這次特地來看的是這幅畫的底稿,因為這是北美館第一次展出的底稿。泛黃的《南街殷賑下圖》和《圓山附近下圖》一樣都曾遭受水的浸蝕,留下一大片的水漬,兩幅畫的底稿與彩繪之後的作品亦是相去不遠。《南街殷賑》畫的是台北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前中元節的場景。上半部依循透視法描繪出景深,下半部則以觀者平視的角度,畫出各式各樣的商家看板,以及歡欣熱鬧人聲鼎沸的市井百態。有學者認為,這幅畫描繪日本殖民統治下歡樂的常民生活,代表台灣人民樂於接受日本統治,以及日本對台殖民的成功,造成了郭雪湖的畫作受日本審核單位所喜愛的政治因素,而此畫也因而獲得第四回台展賞與無鑒查的佳績。據說,此畫中「乾元元丹本舖」中藥店,至今仍存留於迪化街,與時俱存,並未歇業。


http://www.tfam.museum/TFAM_Collection/pic_page.aspx?collid=33&PMId=33

附帶一提,郭雪湖的兒子,我最喜愛的作家郭松棻的遺作《驚婚》近日已由印刻出版社付梓,甚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